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5. Rice Drying and Storage

5.稻榖乾燥機械化之發展





台 灣本島面積不大,惟北部與中南部的氣候相異甚大。例如,北部第二期稻作收穫期常逢雨季,而中南部則第一期稻作收穫期為梅雨期;不論南北,每逢雨季往往連日 陰雨,稻榖收穫後,農民多血本無歸。尤其民國五十年代中南部五、六月的收割期,連續數年梅雨,至六十年代初的宜蘭地區,其十、十一月的收割期,亦連續幾年 陰雨,稻農連續遭受嚴重損失。因為當時農業為多數人唯一的經濟來源,梅雨後稻米發芽使得農民生計面臨問題,不但所得低,甚至根本無法生活,農民怨聲載道。

就 技術的觀點而言當時大部份的稻農都將稻穀曝晒於馬路上,利用日光能進行乾燥,此舉雖可以節省能源,但所需耗費的勞力也甚多,殊不經濟。農民必須時常在烈日 下進行翻動,相當辛苦。在收穫季節,由於大量收穫的稻穀必須乾燥,故農民除在天井中曝曬外,多利用道路用地,除妨礙交通外,稻米中的雜質也增多,甚至含有 雞鴨的糞便,使白米中多含小石子及其他雜質,品質因而降低。

為解決此項問題,行政院於六十四年十一月七日核定「加速推廣稻榖乾燥機計 畫」,預定於四年內推廣大型乾燥機45座、中型乾燥機580台、小型(箱式及循環式)17,700台,以解決上述稻穀的乾燥問題。因此,台灣推行乾燥機械 化的早期目的為搶救稻榖收穫後的不易乾燥所產生之發芽損失問題,後來逐漸發展成大型乾燥中心的成立,才蛻變為省工、省力、省時外,又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 米質的機械化、自動化的局面。

5.1 小型稻穀乾燥機

事 實上,四十年代即有台大農工系高阪知武教授率先研製雨季搶救性的簡易乾燥設備,並在宜蘭地區試行推廣。當年電氣化尚未普及,鼓風機亦有採用腳踏方式者,熱 源則利用當時已普及的煤球,十足的克難辦法。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簡直像小孩子玩家家酒。由此也可見早年對收穫的稻穀乾燥有基本的需求。



後 來,農復會馬逢周技正自美國引進移動式中型乾燥機兩機型試用,惟因機體龐大、使用成本太高等因素而未能被接受。直到五十四年,中國農機公司推出的焦炭爐小 型箱式乾燥機,亦在宜蘭地區試推廣,惜因操作彈性不佳,其推廣數量很少,最後也無疾而終。五十五年,台中霧峰的三久公司推出全國第一台燃油式小型箱式乾燥 機,其構造簡單但售價卻高達三萬餘元,農民根本無力購買。若不是遇上連日梅雨、稻穀發芽的情形,根本不可能購買,因此銷路極為有限。後來只有小型加工廠買 去烘乾火柴棒、箸、木珠、瓜子、菜乾、龍眼乾、花生而已。

在學術研究方面,農復會以計畫的方式補助農業試驗所鄔清標主任研製小型循環式乾 燥機。這台不到一噸的循環乾燥機研製成功後,技術移轉給當時的國華電業公司量產,後來成為聯合牌乾燥機上市。六十三年起,政府對國產機種擬有補助措施,凡 是農民購置國產稻榖乾燥機,不但可獲比例上的補助外,可以取得全額低利貸款。在此政策之激勵下,乾燥機在兩年內數量大增加約一千五百多台,其中循環式約兩 百台,進口品則僅有箱式五百台及少數循環式乾燥機,幾乎是國產品獨佔的局面。



乾 燥機如同其他農機,由政府示範推廣採補助及低利貸款措施起,立即有眾多廠家參與競爭,早期除聯合牌外,尚有﹕三久、順光、嘉林、力霸、台企、富全、中原、 榮順(豐年牌)、永安、豐源(正豐牌)、東本、富國、和榮、雙田、世昌(太陽牌)等,後期又有大發與承接世昌的三升等加入市場競爭。另外,有太能工業和東 茂電機公司則研發太陽能乾燥機並朝多用途方面發展最具特色。當年太陽能乾燥機推廣了三百多台,也有部分廠家產銷菸葉乾燥機曾達四千多台之譜。

經 濟部農業機械化推行小組為提升上述國產乾燥機工廠之技術與管理層次,曾舉辦一次乾燥機廠相互觀摩檢討會。小組租用一部遊覽車由北往南,邀請業界負責人親身 參加,訪察各廠,互相交流交換心得。當年各廠規模甚小、設備簡陋、管理散漫、工人肆無忌憚在材料上游走,鋼板表面鞋印累累,髒亂情形不忍卒睹。就以稍具規 模的三久公司為例,早期廠房乃利用霧峰街道上的平房店面拼湊而成,廠內陰暗,工作環境簡陋。當時互相觀摩檢討後,獲得的初步共識即為提升業界產業層次,除 需加強研發與改良產品外,首先宜改善工作環境與加強管理,工具歸位、原料與零組件保持乾淨更不能生銹等。為有效提昇廠商水準,乾燥機除須經政府性能測定合 格外,並要求工廠推行品質管理制度,且需於六十八年獲得經濟部核定「品管乙等」以上的廠商,才可以適用政府補助款與剩餘款全額低利貸款的對象。

5.2乾燥機工廠百家齊鳴

上 述近二十家乾燥機工廠,其產品都集中在國內市場,相互間競爭激烈,至六十年代末期幾乎都被淘汰出局,目前除大發、豐源等兩三家為因應外銷偶而少量不定期生 產外,僅剩三久與三升兩家為國內乾燥機主力廠。這兩家都擁有新式廠房、自動化設備及現代化管理,早已超出早年觀摩會所得的共識層次了。

由 於循環式乾燥機乾燥效率高,乾燥量大,後來逐漸取代箱型乾燥機;而大型乾燥機也逐漸逐代小型機。因此,循環式乾燥機由1.8噸逐漸增大為3.2、4.8、 6、10、12噸型機,甚至發展到20乃至30噸的龐然大物了。箱型乾燥機初上市的價格每台約三萬二千元,以今日的技術看來當初的利潤實在豐厚,無怪當初 多少廠家湧入這個市場。雖然後來競爭的結果,價格逐年降至一萬八千元左右,這種機種仍然使廠商趨之若鶩。當時縣市政府經費充裕,因此每台農民尚可得到六、 七千元的補助,農民的購買壓力仍然算輕。循環式乾燥機的價格差別較大,但容量3.2噸者每台都在七萬至八萬元之譜,政府的補助則每台在13,000元至 30,000元之間,約為總價之二、三成,其餘亦可向銀行低利貸款。

早期的乾燥機廠牌中,順光一心號佔有率最高,其次為三久,聯合則居第 三。現在的三升當時仍然未見影子。後來順光及聯合退出市場,三升則由原來的世昌改名開始在市場中崌起。這兩家主力廠後來雖然享受了幾年大型化帶來的好榮 景,惟農地漸轉為建地與休耕、轉作其他經濟作物,乾燥中心之設置如同小型機之推廣均已趨飽和,兩公司開始陷入苦撐的局面。幸好,這兩家公司一直努力打開外 銷市場,包括中國大陸(三久在上海設廠多年)及東南亞各國都可看到國產乾燥機的影子,其中三久公司產品更外銷至日本、俄羅斯、中南美、中東、印度、非洲等 地區。在國產農機工業的範疇裏,除動力噴霧機、中耕管理機外,榖物乾燥機算是最爭氣的一機種吧!這些機種不但在國內甚至在國外都可與日本農機競爭,毫不遜 色。由此可見,只要業者有幹勁、重視研究開發,農機行業還是有前途的。

乾燥機工業的成長促成台灣稻榖乾燥中心發展的功不可沒。乾燥中心不 但是機械化甚至已朝向自動化發展。全國除各鄉鎮農會普設乾燥中心外,自從七十二年四月政府開放糧食自由買賣,不再有糧區管制之後,已有幾百家民間糧商亦設 置乾燥中心,其規模比農會乾燥中心更大型者比比皆是,使得稻農委託代割者把剛收穫之溼榖直接運送至乾燥中心,乾燥機械化不再是搶救雨中稻榖問題而是徹底解 決稻農收穫後處理稻榖時的勞力不足的法寶了。另一方面,由於機械乾燥的稻榖與地面隔離,故不會有小石礫摻入稻榖中,加上碾米技術的提升,現代人再也不會像 老一輩國人或如大陸和東南亞人民,嚐到含沙礫米飯的滋味了。此外,因米商大多生產小包裝米,為保持米的新鮮度及潔白度,稻穀在收割後,必須在十小時內進行 乾燥,以保持米質的新鮮度,若遇上梅雨無法如期乾燥,米質會變黃變黑,會產生黃麴毒素,食用後會有致癌的危險,嚴重影響人體健康。政府推廣乾燥機最具體的 成效如八十六年五、六月間的梅雨期,幸好全省都已發展完善的機械乾燥系統,全省的稻作只有極少數在田裡無法收割的發芽稻穀外,其他都能完全搶救成功,否則 在民意高漲的九十年代,政府機關可能無法逃過民意代表的連連噠伐聲了。

5.3「加速推廣稻榖乾燥機計畫」之執行

如 上述,政府於六十四年底宣布「加速推廣稻榖乾燥機四年計畫」,其主要目的為雨中搶救稻榖,以減少農民的損失。故計畫中特別強調大型乾燥機(即後來的乾燥中 心)45座及中型乾燥機580台。尤其,中型乾燥機採移動式,必要時可南北調配的構思,為該計畫的首要部分。該型機為台大陳貽倫教授自日本金子農機會社引 進並加以改良成功者。其原理為採薄層稻榖浮動乾燥方式,即把薄層溼榖飄浮經過熱風道迅速降低超溼稻榖至含水率18%左右,俾利暫時保存靜候天氣轉晴再日曬 或經小型乾燥機慢慢乾燥至13%的設計。該機裝配於兩噸小卡車上,如第二期稻作在北部逢雨季,即可調配中南部的中型乾燥機北上支援搶救稻榖。

此 項浮動層乾燥機的構思,最初在經濟部農業機械化推行小組計畫下,補助陳教授自日本引進一台,並委託台北縣土城的順光公司改裝,並協助試驗。改裝期間順光公 司林耕嶺董事長建議將該乾燥機由原來曳引機帶動者改為裝載於卡車上,則如救火車般可隨時調配。因此,研提加速推廣稻榖乾燥機計畫時,把此項搶救型乾燥機納 入計畫內。

該計畫下,原擬在西部主要稻作兩百鄉鎮農會,每農會補助購置兩三台乾燥機,以580台為全程推廣目標。立意雖好,可惜當時研提 計畫時未深入市場調查,結果總共只推廣了108台就結束了,這些台數中雖有一小部份有嘉林公司的機型加入戰局,但絕大部份為順光公司的機型。因為當年採用 太子汽車公司進口的日產兩噸型卡車為移動機體,而該公司所有庫存為108台,每台為28萬元,如再增加數量則需再進口其價格將暴漲云云,不過還好有這樣的 波折,否則推廣台數更多更不好處理。當年整套搶救型乾燥設備總價為五十萬元,由計畫項下補助農會總價款之60%。當時由農會申購結果非常踴躍,一年內就申 購達108台。事後聽說,由農會的立場,說他們屬意乾燥機倒不如說鍾情於卡車,只要配合20萬元就可獲得28萬元的卡車可用,相當合算。而且早年農會要購 買一部卡車並非易事,利用這個名目添購設備,何樂不為?不過,說來奇怪,自從推出此種乾燥機後,台灣氣候丕變,南北各地在水稻收穫期甚少再出現嚴重的雨 災,幾乎置搶救型乾燥機於無用武之地了。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種乾燥機無法充分發揮救災功能,真是美中不足。倒是各農會樂得拆下乾燥機,可專心利 用卡車為農民服務到家啦!

話題又要拉回來,該四年計畫內推廣中型乾燥機距離原訂目標甚遠,惟小型乾燥機,包括箱式和循環式兩種,主要推廣 給個別農民購置者,原計畫目標17,700台,結果大幅超過目標達22,899台之多。另外,農會大型乾燥中心原目標45座,雖然也未達到預定數目,不過 由此發展成功的乾燥中心系統,幾乎解決了台灣稻榖乾燥機械化問題,在此應予以紀實。

5.4稻榖乾燥中心與自動化



民 國六十年代初期,農復會在「促進農業經營現代化實驗區計畫」項下,在台南縣白河鎮農會,設置自日本引進的野馬公司製造的塔式大型乾燥機一套,這是國內設置 乾燥中心的開始。六十三年起,大型乾燥機改由國內廠商如嘉林、力霸等公司製造,而由農復會繼續補助設置在宜蘭縣羅東、冬山、礁溪,雲林縣西螺、斗南,臺中 縣大甲等六處鄉鎮農會。以上各大型乾燥機除大甲、羅東兩處由力霸公司承製外,其他皆由嘉林公司製造。該公司負責人三兄弟頗為盡責且較為專業,所承製乾燥機 運作令人滿意,而由力霸公司承製者,其承辦人雖挾大公司的聲勢卻專業不足,結果所承包兩處乾燥機性能未臻理想,不久該公司知難而退。另外,我們為節省能 源,試圖研發一種榖殼燃燒爐為大型乾燥機的熱源,乃委託某廠商在台中大里鄉農會設置一座大型乾燥機,該承造商陳姓負責人宣稱乃兄為南部某工學院機械系教 授,乾燥理論與實務經驗均佳,該公司技術上可得奧援云云,試製結果問題叢生,不能實用而無功作罷。各種嘗試中,仍以較具專業的嘉林公司製品性能穩定,已達 實用層次,惜早年民智尚未開,加上糧食局收購稻榖採糧區管制的辦法保守,混合溼榖收購制度仍無法建立,而當時之每機具備三個乾燥倉,每倉容量為十至十二 噸,實施結果農民仍無法接受混合他人稻榖乾燥問題,故實際施行上遭遇不少困難。




為 克服共同乾燥不同農戶所運來的溼榖問題,不得已乃產生在一座乾燥中心內設置七至十台四。八噸型循環式乾燥機,可同時進行個別乾燥,不會相互混合的想法。依 據此想法,農復會補助農林廳於六十五年起首先在屏東縣佳冬鄉農會設置此類型式之乾燥中心,後陸續在新竹縣湖口、彰化縣鹿港、嘉義縣鹿草等七鄉鎮農會設置。

在 個別處理乾燥榖物的理念下,農會處在一種代乾的角色,與當地民間的代乾中心功能類似,但由於具有半公家機構性質的農會本身,在這方面的經營效率無法與民間 業者競爭,至多僅能將代乾費用平衡在某種水準而已。基本上,農會的經營若不能與收溼榖制度相配合(由於受到乾燥容量及時效的限制),農民仍然無法享受到農 會乾燥中心應有的優點。故,上述所提最先設立的十三座乾燥中心,十多年下來,證諸各農會的反應及相關配合意願,其所發揮的效果仍然十分有限。

台 灣稻榖乾燥中心一直拖到七十五年政府推行「輔導良質米產銷計畫」才開始脫胎換骨。該計畫之推行以確保良質米品質並減輕農民自行乾燥所需勞力負擔與出售榖物 時的運費支出等為主要出發點。由此開始確立統一收購溼榖的觀念,農會在收購溼榖時,可同時乾榖計價並把公糧的徵收程序納入自動化的程序裡。農民將溼榖運交 農會乾燥中心,經量測含水率和重量後,利用電腦即可換算該農民所繳來總乾榖量,同時辦理公糧之徵收。農會乾燥中心將農民送來溼榖經大型乾燥機進行乾燥,若 作為小包裝米用途者,則乾至15%即可;若作為長期儲藏則乾至13%範圍。農民所得榖款,經扣除管銷費用後,即可由農會信用部直撥至該農戶帳戶。整個過程 在機械與電腦一貫化線上進行,所得之稻米品質因而大為提高,且大大節省了農民乾燥稻榖及來回搬運之勞力與費用。

自七十六年開始,政府輔導 有意願的鄉鎮農會設置此類乾燥中心,分年分期方式辦理。七十六年度首先設置於後龍、大甲等四個鄉鎮農會,每處各設乾燥機十台;七十七年度另選四鄉鎮設置並 擴增兩處;七十八年度又新設四處,擴增一處;七十九年度新設兩處,擴增六處;八十年度新設六處,擴增兩處;八十一年度新設十處,擴增八處。至八十一年度 止,在全國十三縣三十個鄉鎮設置乾燥中心,共計設置大型乾燥機四六三台之譜,因乾燥中心能實際解決農友困難,廣受農民歡迎,所以各地都爭相設立。據農林廳 報導至八十七年底止,此類乾燥中心已增加到六十六處,足見各地農會意願之高漲了。有關此項稻榖乾燥中心之設置、推行成果、效益等詳細分析內容,可參考最近 農委會中部辦公室(前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出版而由台大農機系馮丁樹教授主編的「榖物乾燥中心推行成果專刊」數萬言報告書,在此不再贅述。

民 國七十八年,政府推行「中華民國產業自動化計畫」十年計畫,包括農業自動化在內。在該項計畫項下,各稻榖乾燥中心的自動化設施之改進與受惠最大。早年稻榖 乾燥機械化在各項稻作機械化中,其起步與進展最晚且慢,但後來卻反而進步最大,實現農業自動化最早的一項目了。目前台灣乾燥機械化已達九成以上,為亞洲國 家中佔有率最高的國家。

5.5由絢爛趨於平淡的稻作機械化

學 生時代學習歐美已普遍使用的所謂西洋農機具,也略知他們已達相當層次的農業機械化,不論整地、播種、管理、收穫乃至調製等都有適當的農機可使用。不過,西 洋農機大都在旱地狀態下使用,無法直接引進到台灣狹小的水田來,當然如在甘蔗園等旱田應可直接利用。因此,在一般人的腦海中,台灣農業機械化將由旱田作物 開始,至於水稻田的機械當時尚未成形,遑論稻作一貫機械化,更不敢奢望在有生之年,可實現稻作全面機械化的夢想了。

早期使用的亭畚



可喜的是,農業機械化的演進情形恰好與早年的推想相反,由於水稻為台灣主要作物,而適時的鄰國日本研發成功各種小農用的稻作機械,因此在政府、民間各方面的 大力推動下,居然讓我們僅僅以一代的時間實現了稻作全面機械化的美夢。如以歐美從曳引機研發開始起算到各種農機齊備而達全面機械化為止,大致上經歷了百 年;而日本則在明治時代從西歐引進西馬牌小型曳引機開始到研發完成插秧、收穫、乾燥等機械而達全面稻作機械化,概略的估算也費了五十年光景;至於台灣則得 天獨厚幾乎可直接引進日本的發展模式,如以引進美利牌耕耘機算起,大概僅僅經過了二十五年的歲月。

前面提到各種主要農機的發展情況,這些 大都屬於稻作機械的範疇。除了耕耘機與曳引機可兼用於水旱田外,其他如插秧機、聯合收穫機、乾燥機等都是純粹的稻作機械。當然這些農機經過改裝或許也可利 用於其他作物栽培,但其主要發展目的即為稻作機械化。如前述,台灣稻作機械化所需農機至民國六十年代已齊備,為加速普遍化祗欠東風,即資金問題。為此,六 十六年當時的行政院蔣經國院長在立法院宣布﹕政府繼十項重大建設之後,將推動十二項重要建設,其中之一即為﹕「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計 畫」。

由政府自六十八年度起至七十一年度連續四年撥款共四十億元作為基金,另由相關行庫、農會等也籌措四十億元配合作為推廣農機的循環性 貸款資金。自然這些資金絕大部分被用於稻作機械的貸款。至此階段,台灣稻作機械化事業已登峰造極,隨後即由絢爛趨向平淡了。此項基金於該計畫結束後,至今 仍繼續循環運用,不過後來被合併歸入農業發展基金,已非專款專用。據說從此農機貸款資金年年不足,造成農民與農機業界很大困擾,那已是後來的另一個故事 了。

該計畫推行四年結束後,實際上在原定規範下,工作之推動持續不斷,不但稻作機械化已全盤解決,甚至收穫後處理、儲藏與加工等機械化和自動化也逐次實現。

有 關稻榖儲藏方面,早在六十三年農復會在中央農村建設重要措施計畫下,委由台大陳貽倫教授在羅東鎮農會執行「稻榖散裝低溫倉庫」之實驗計畫,獲得成功。該實 驗倉450平方公尺(136坪),倉容量1,200公噸,總工程費約250萬元。這是造成後來在各地普遍設立低溫散裝倉之始。不過,當時的糧食局不贊成稻 榖散裝存倉,更不獎勵能保持良質米的低溫倉(因費電),而事隔多年才被各方面接受。

說起糧食局早年是一個龐大的衙門機構,分支單位分布各 地,因執行肥料換榖等政策,富可敵國。早年的確對穩定民生糧食有貢獻,而當年李連春局長深獲老蔣總統的信賴,儘管歷次省政府改組,他卻一直穩若泰山,有不倒翁之稱。據說,他幹勁十足,每每夜間訪察各地分支單位,並召開會議,而為主持會議的他,卻不大守時,理由是閒人才能守時。這些怪論只是傳聞而已,我們並 無機會領教過就是。早年糧食不穩定時代,其管制極嚴,如不同糧區間稻米不得互相隨便流通就是一例。在那種氣氛下,衙門內官員自然以不變應萬變,多一事不如 少一事來應付了。如我們建議散裝倉庫,他們堅持多年來的袋裝,理由是容易搬運和堆積,通風較好等。至於低溫儲藏可保持良質米,他們認為多花費電力不值得。 農政單位推廣稻榖乾燥機時,該局不但不配合,反而自行大力補助農民舖設水泥曬榖場來呼應。我們也建議改良農會傳統開放式木製碾米設備為金屬製密閉式設備, 以減少灰塵污染工作環境,該局則稱木製設備較可靠云云,不一而足。又如我們建議推行小包裝米,而以改變太大為由不被採納。一直拖到蔣經國總統上台,批評糧 食局太守舊,而不倒翁李局長應聲倒下,隨後局長更迭如翻書,新人新政,糧政大鬆綁,取消糧區及肥料換榖制度等。斯後在農發(委)會、農林廳等農政機構努力 下,終於實現了各項水稻收穫後處理、儲運、加工等作業現代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