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5.11 Rotary Plow

5.11迴轉耕耘機

迴轉耕耘機是以曳引機為動力旋轉耕耘刃,以切削與細碎土塊。其切土、碎土能力強,且一次作業能達到犁耕數次的效果。犁後地表平整、鬆軟,故頗能滿足農民精耕細作、節省耕作次數之要求。在國內,迴轉耕耘機已取代各種板犁的作業。然迴轉耕耘機耗費相當大的動力,且一再使用之後,容易使土壤結構遭受破壞。



迴轉犁依旋轉耕耘軸的位置可分為橫軸式(臥式)、立軸式(立式)及斜軸式等三種。按與動力連結方式分為牽引式、懸掛式及直結式等三種。依耕耘軸傳動方式則可分為中間傳動與側邊傳動等兩種。

圖4.12所示為由曳引機動力導出軸驅動,並由曳引機決定前進速度。刀刃在切土過程中,先將土方切下,再由後方拋出。土方會撞擊拖板及罩殼,因而發生細碎作用,並掉落在地面上。此動作因為刀刃之迴轉,表土會連續不斷受到打碎,並平鋪在後面的地表上。



5.11.1 一般構造

迴轉耕耘機主要由機架、傳動系統、旋轉耕耘軸、刀刃、耕深調節裝置、罩殼組成(圖5.13)。機架多屬臥式,呈矩形。由前梁(左右主梁)、左、右支臂及作為耕耘軸的後梁所組成。前梁為鑄造圓管,中間有齒輪箱,兩側均為支臂,另一側則有傳動箱。

耕耘軸與刀刃則是迴轉耕耘機之主要元件。耕耘軸由無縫綱管製成,軸兩端與兩支臂銷結,其上焊有刀座,刀刃依螺旋狀排列以供安裝刀刃。

迴轉耕耘機之傳動源由曳引機動力導出軸,以萬向接頭傳至其中間齒輪箱。再由此驅動耕耘軸。耕耘軸之轉速一般為198-275rpm。

耕深控制有兩種方式:分為雪撬式及耕深輪式。前者安裝於機架底部,調節雪撬與耕耘軸之相對距離可改變耕深,一般用於水田。耕深輪則安裝於機體後部,由套管、升降桿及輪叉等組成,普用於旱田作業。

5.11.2 刀刃的軌跡

刀刃切削土壤時,刀刃之絕對運動為機組前進運動與耕耘軸的回轉運動之合成,其條件是過程中不能產生推土的現象。此時之刀刃運動軌跡成擺線。




圖5.14所示為以原點O為耕耘刀之迴轉點,x為車體前進方向,y為垂直方向,以向上為正值,表示耕深。設刀刃之迴轉速度為ω,與曳引機驅動輪之方向相同,其初始位置為mo,當刀刃轉過α1=ωt1角度時,端點先至m1’點,而機組同時往前往動OA1=vmt1距離,實際之端點應為m1。其座標點可以表示如下:

x=Rcosωt+Vmt
y=-Rsinωt 5.3

式中,(x,y)為刀刃之端點座標,vm為機體之前進速度,m/s;R為刀刃點M之迴轉半徑,mm。
上兩式對時間微分可以得到M點之速度如下:

Vx=dx/dt=Vm-Rsinωt
Vy=dy/dt=-Rcosωt 5.4

點M之絕對速度及夾角餘弦為:

V=sqrt(Vx²+Vy²)=sqrt(R²ω²+Vm²-2RωVmsinωt)
φ=cos-1[Vx/Vy]
=[(Vm-Rωsinωt)/sqrt(R²ω²+Vm²-2RωVmsinωt)] 5.5


由於刀刃切土時,車體前進的速度不能使刀刃產生頂土之現象,為此水平速度必須符合下面之條件:

Vx=Vm-Rωsinωt≦0     5.6

在切土過程中,刀刃向後之分速度會逐漸變大,故只要刀刃在開始切土時能滿足上式條件即可順利進行。一般迴轉耕耘機之前進速度vm約為0.5-1.5m/s,而刀刃端點之切線速度約為3-8m/s。

5.11.3 刀刃工作深度

迴轉耕耘機之耕深與運動參數R、Rω及vm有關,其關係如下:

y=-(R-h)     5.7

代入上式,得:

sinωt=[R-h]/R
Vm≦Rsinωt=Rω[R-h]/R=ω(R-h)     5.8


上式應為切土之合理條件,設切線速度U=Rω,代入上式,則:

Vm<ωR-ωh
h<R-Vm/ω = R(1-Vm/U)     5.9

由上式可看出,當vm/U之值減小時,耕深可以增大,最高為迴轉半徑R。但隨著h值之增加,其消耗之動力會增大。因此,應有一合理值,一般的設計中,旱作約為12-16cm,水田則約為14-18cm。

5.11.4 耕耘刀進給量

刀刃沿前進方向在縱斷面所切削之土方厚度稱為進給量。設其為Sz,可表示如下:

SZ=Vmt=Vm x 60/zn = Vm x 2π/[zω]=Vm/U x 2R/z  [cm]   5.10

其中n為耕耘軸迴轉速[rpm],z為同一斷面之耕耘刀數(國內z=1,歐美z>1),t則為每一耕耘刀所經歷之時間[sec]。

由上式可知,增加z或n(ω)等均會令進給量Sz變小,土方變為細碎,而隨轉速增加,功率消耗亦會增加。若增加刀刃數,則刀刃間距變小,易產生堵塞現象。若進給量增大,土方及溝底凸起高度亦增大,所以進給量不能過大,一般約為1-2cm。

5.11.5 溝底凸起高度

迴轉耕耘機耕作後,耕作層的底部有凸起存在。凸起高度yc值的大小是由刀刃運動軌跡曲線和刀刃進給量Sz決定的。如圖4.15所示點C為溝底之最高點,其座標為:



xc=R([Vm/U]φ'-sinφ')
yc=-R(1-cosφ')        5.11

當φ’值不大時,其弧度值與正弦值約略相同,即sinφ’=φ’:

xc=R([Vm/U-1]φ'=SZ/2
∴φ'=SZ/[2R(1-Vm/U)]     5.12

因此高度yc為:

yc=-R[1-cos{SZ/[2R(1-Vm/U)]}]   5.13

5.11.6 刀刃之後角

刀刃在切土過程中,刀刃之軌跡曲線與刀背的夾角ε稱為刀刃後角(圖5.16)。圖中CH為平行於迴轉耕耘機前進方向的斷面與刀刃相切的線。後角的作用是使刀片能在切土時有較好的入土角度,以避免刀背推擠未切的土壤。為此必須使CH之軌跡在刀刃H點之軌跡以內;刀刃初入土時ε值應在很小的角度下入土,以減少阻力。因此刀刃在受到土壤阻力最大的位置時,調整後角的度數可以減少功率消耗。刀齒在完成切土後,後角變為較大以利向後拋土。後角的大小是由刀背的結構參數與刀刃運動軌跡決定。



在設計迴轉耕耘機時,刀刃的工作參數會相互影響的。在一般情況下,可先確定SZ、h等數值,再根據曳引機的功率初步確定耕耘軸的轉速範圍,然後再計算確定刀齒的數目和機器的前進速度。

5.11.7 耕耘刀之種類 (圖5.17)

  • (1)普通型:其正面切削刃口較寬。正面刃口與側面刃口均有切削作用。工作時靠近刀柄部分的刃口先與土壤接觸,後後依次遠離耕耘軸中心沿側面刃口滑移。當達刀刃側面與正面刃口彎折處時,未被側面刃口切斷的雜草轉移到正面刃口,壓向未耕地進行切削;並在回轉過程中向外運動,因此易於切斷或滑脫。這種刀刃對土壤的適應性強,故普遍在亞洲地區使用。
  • (2)L型:為直角型刀刃,其正面及側面都有刃口,呈直線型,彎曲部分近於直角。工作時,正面刃口先與土壤接觸,然後依次到刀刃根部。由於莖桿雜草等可沿側刃滑移到接近回轉中心,因而易生纏草堵塞現象。但這種刀刃碎土能力較強,所需動力較大,適於旱田碎土用。
  • (3)C型:或稱鑿形刀,其刀刃之正面為較窄的鑿形刃口,產生刺切作用。相鄰兩刀刃間距大於正面刃口之寬度,所有土方兩側主要以撕裂方式與土地分離開來。其入土性能較好,所需動力小,主要用於板結土壤的水田耕作。在潮濕粘重土壤中耕作時漏耕嚴重,易纏草堵塞。




5.11.8 刀刃口曲線之形狀

普通形刀刃口曲線(圖中之ED部份)與正面刃口曲線(Dn段)組成(圖5.18)。側面刃口曲線應滿足不纏草和耕耘阻力小的要求。設刃口曲線上任意點m處碰到莖桿時,設通過m點之運動軌跡線為aa,其切線為BB’,與刃口曲線之切線AA’相交,其交角為τ。若作用於莖桿之力N沿法線,則可得其分別在兩切線方向之分力為T與P。若T大於刀口對莖桿之磨擦力F時,將會沿刃口邊緣滑動,因而產生切斷及脫離的作用。故滑切條作為T>F:



T=Ncotτ  F=Ntanφ   5.14

∴cotτ>tanφ  tan(90∘-τ)>tanφ
∴90∘-τ>φ ∴τ<90∘-φ       5.15

式中,φ為莖桿對刀刃之摩擦角。
一般彎刀型之刃口均採用阿基米德螺線,其方程式為:

R=R0(1+Kθ)     5.16

式中,R0為螺線之起始半徑,R為對應θ之半徑,K為常數。設i為AA’與om聯線的夾角,則依圖4.19之螺線關係,可說明如下:



設:

θ2=θ0+θ θ1=i+θ2 ∴i=θ1-θ2
tani=tan(θ1-θ2)=[tanθ1-tanθ2]/[1+tanθ1tanθ2]    5.17

由於 tanθ1=dy/dx ,將螺線改為直角座標表示,則:

x=R(θ)sinθ2
y=R(θ)cosθ2      5.18

tanθ1=dy/dx=[dy/dθ]/[dx/dθ]
=[R'sinθ2+Rcosθ2]/[R'cosθ2-Rsinθ2]
=[R'tanθ2+R]/[R'-Rtanθ2]

∴tani=[tanθ1-tanθ2} / [1+tanθ2tanθ1]=R/R'    5.19

將上式整理,角度i變為:

i = tan-1{[1+Kθ]/K}    5.20

顯然i角隨θ增加而變大;而τ則隨之減少,但此時之滑切作用反而增大。刀刃口曲線應使溝底橫向平整,以減少衝擊及動力消耗,同時對草桿具有切割之作用。為此,刃口曲線工作位置在縱垂面的投影應在刀刃最大半徑的圓周上。在水平面的投影為與側面刃口相交的斜線。側面刃口與正面刃口的交角γ大於90度。

5.11.9 刀刃的最大切削半徑,Rmax

刀刃之最大切削半徑與耕耕及傳動箱結構尺寸有關。若耕深增大,其切削半徑須增大,其切削扭矩亦隨之增加。因此,在滿足耕深要求和傳動箱結構尺寸允許下,應採用較小者。一般之最大切削半徑在240-250cm之間。

5.11.10 曲線之起始半徑R0

螺曲線所需之起始半徑R0可參考圖4.20。其值可由下式表示:

R0=sqrt(Rmax²+SZ²-2SZsqre(2Rmax.hmax-hmax))   5.21

式中,hmax為最大設計耕深[cm]。



5.11.11 正面刀刃幅寬

正面刀刃幅寬b之大小影響迴轉耕耘機之工作質量和功率消耗。若幅寬b增大,刀刃片數減少,間距因而加大,功率降低,但碎土品質較差。一般刀刃幅寬有46、50及55cm等三種。

5.11.12 最大中心包角

依據刀刃曲線及螺線之公式,可以求得θmax。其大小與側刃的滑切作用有關,並受刀刃長度之限制,一般之θmax值在26-45度之間。

5.11.13 耕耘刀的配置

為使耕耘刀作業時,避免發生漏耕及堵塞的問題,刀刃在耕耘軸上之排列需符合下列之需求(圖4.21):
  • (1) 同一回轉平面內,若配置兩把以上耕耘刀時,應維持相等的進給量,以達均勻碎土的效果,並維持溝底平整。
  • (2) 在耕耘軸迴轉一週的過程中,耕耘軸每迴轉一個相等角度時,在同一相位角須是一把刀入土,以維持工作穩定性和耕耘軸負荷平均。
  • (3) 相繼入土的刀片在耕耘軸上的軸向距離越大越好,以免發生堵塞。
  • (4) 左彎和右彎刀刃應盡量交錯入土,使耕耘軸兩端軸承受之側壓力較為平衡。


圖5.21 耕耘爪之排列

一般之耕耘爪之安排如圖5.21及5.22,但實際則採用螺旋形分佈,以符合上述之需求。  

5.11.14 迴轉耕耘機之動力

耕耘機消耗的功率包括下列項目:

  • 1. 刀爪切削土塊時消耗:此值不變化很大,開始打擊時功率消耗最大,至溝底時變到最小。平均約佔全部之42% 。




  • 2. 刀刃拋土時所耗功率:約佔40.5% 。
  • 3. 耕耘作業時推動機組之功率:約佔6.8%。
  • 4. 耕耘作業時各傳動部分之消耗:約佔10.7%。
整個耕耘機組之動力可用下列公式求得:

P=2nπT/60    5.22

式中,T為耕耘軸扭矩[Nm],軸轉速n [rpm]。
就土壤阻力方面,增大耕深會增大扭矩,因此耕耘動力也會增大。單位耕耘斷面積之軸扭矩稱為比扭矩,其值依耕探而不同(圖5.23),在10cm處其值最小。但實際應用之耕深約為15cm。比扭矩可表示如下:


ρ=T/[bh]    5.23

不同土壤之比扭矩如表5.3,由此可以得到所需之扭矩,並進而得到耕耘動力P。式中之b、h分別耕寬及耕深,各以[cm]表示。

表5.3 迴轉耕耘之比扭矩
土壤種類   比扭矩ρ[N.m/cm²]
---------------------------------
砂壤土    0.06-0.15
壤土    0.15-0.30
植壤土   0.30-0.40
---------------------------------


迴轉耕耘機多用在濕稻田的耕作,由兩個附有螺旋刀片的轉子所組成。迴轉耕耘機以碎土為主,不具翻轉功能。但作業迅速,通常不需二次耕。但所消耗的馬力特大。台灣地區由於一年兩至三作,整地的時間甚短,故代耕中心購置曳引機常以高馬力為主,是有原因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