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8. Cultivating Machines

8. 管理作業機械化的種種

作物栽培主要管理作業為中耕除草與防治病蟲害兩大項,前者以使用中耕管理機亦簡稱中耕機,後者則為噴霧機械,都是主要農機。

前 文所述的耕耘機曾由三馬力半逐漸增大到二十多馬力,甚至後來被大型曳引機取代。在中國大陸稱曳引機為拖拉機,而耕耘機則稱為手扶式拖拉機(亦稱動力耕耘 機),兩者都屬拖拉機類,被視作同類兄弟農機了;至於小型耕耘機的功能則化身為中耕管理機,在管理作業中另闢一片天。曳引機與耕耘機兩者間很容易區隔,前 者為四輪(亦有三輪或履帶式)可乘坐者,英名為TRACTOR即曳引者或拖拉者的意思。後者為兩輪稱之為POWERTILLER即動力耕耘者的意思了。至 於中耕管理機也是具備兩輪就與小型耕耘機較難區分了。不過,一般中耕管理機都搭配七馬力以下的汽油引擎,且為方便管理作業計,其操縱把手可上下左右調整, 甚至可前後回轉的方式,與耕耘機的固定把手截然不同。前面多次提到過台灣稻作機械幾乎跟進日本農機模式發展,而中耕管理機也亦步亦趨參照日本產品加以改良 者。




台 灣早在六十二年就有彰化田尾鄉某農機行最先拼湊中耕管理機販售。不過,當時因其品質不良,推廣數量甚少。一直到六十九年始有較具規模的農機廠,即中原農機 公司推出六馬力級的機型問世。隨後由七十一年起陸續有金合成牌、大順(建凱企業)、力虎(力達工業)、伍氏(端翔企業)、農豐(文豐工業)、台林、康郎 (慷榔機械)、建農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至七十五年其年產量已達四千多台,反觀進口日本貨則由最高峰年銷量1,600多台驟降至兩三百台之譜。

國 產品劇烈競爭結果,部分廠牌被淘汰出局,反面亦有新加入陣營者,如佳農、小牛(元凱機械)、展農、台農(新台灣農機)、順光、大地(大地菱農機)、春風 (上志農機)等。另外,亦有不少地區性小工廠的出品。隨著稻田轉作旱田作物的推動,中耕管理機的需求量大增,近年來儘管農村不景氣,該機年產量曾高達八千 多台(部分外銷),幾乎與耕耘機鼎盛期的推廣數量相近了。

小型中耕管理機


中 耕機英文稱為CULTIVATOR字義上為鬆土機的意思。七十年代初期,在日本農機市場上出現一種深層鬆土機,係利用空氣壓縮機將空氣打入土層內,使土層 鬆軟的功能,可利用於茶園或果園的鬆土管理。台灣在中央加速農建計畫下,引進並委由中興大學農機系彭錦樵教授加以仿造與改良,將空氣打入土中同時將液態肥 料或農藥灌入土層內,作施肥或消毒土壤腺蟲之用。該改良機型於七十四年完成商品化後交由兩和工業公司產銷,至七十五年底推廣即達兩百台左右,一時頗受好 評。可惜,經農民大眾使用結果,往往使用後不徹底清洗,保養不佳等原因,故障頻傳,加上農民使用不當,太靠近果樹根部而易傷及根部等原因,終於停產,算是 短命農機機種之一了。由此可見,農機研究改良不可一廂情願,須顧及實際使用者的習性,台灣農民往往不按理出牌的壞習性,都須考量在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