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Chapter 2. Developem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Taiwan

第二章 台灣農業機械發展史

彭添松原著老農機人的回憶-台灣農業機械化奇譚
馮丁樹改編

2.1前言

四百年前葡人稱台灣為「福爾摩沙」,意即美麗之島;現在的「福爾摩沙」已變成十足的政治意味,再也見不到原先的美名,更無從前蓬萊仙島那種憧憬與 意境了。台灣確有好山好水,可惜已被破壞污染而面目全非,那些時常打著愛台灣口號的人,實際上並不認真地去思考如何保存台灣之美,只是讓台灣更遭受無限的 催殘,失去原味,經濟也由盛而衰。然而,就經濟的發展脈絡而言,台灣確是寶島。台灣經濟起飛,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外匯緊追日本;台灣並無石油等天然礦 藏,地不大物也不博,曾經產金的金瓜石最後也只能流落為觀光的盛地。因此台灣何來寶?所謂「寶」大概指活在島上的寶裡寶氣的人們吧。李敖大師說﹕

「台灣只有兩種人﹕一是聰明人,一是笨人」

這話說得並不錯,錯的是他認為只有他是聰明人,其餘我們這些芸芸眾生都是傻小子。傻子們做事都是一窩蜂,一股傻勁,「愛拚才會贏」就是最佳寫照。至於拚到最後,誰輸誰贏,大概也很少人會去計較了。

近 年來大家一股傻勁熱衷於政治,居然把政權推展到政黨輪替的初步階段,被國際人士稱讚為民主改革的奇蹟。其實更重要而最基本的是數十年來創造出來的經濟奇 蹟,已被世人公認,堪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由經濟奇蹟才促成了民主改革奇蹟,值得我們驕矜至今。不過,這些心路歷程,不可能僅停留在從前的時光,沒有往前 進就是退步。當台灣轉為四小龍之末,且在未來四週國家經濟都比你強的時候,台灣的民主見證只是鄰國茶餘飯後的題材而已;最後只能關起門來自己獨唱「往事只 堪回味」啦。

不過說到經濟奇蹟,也許往事已遠,大家腦海中即刻浮現的只是工業,尤其高科技工業。倒是幾乎遺忘或忽略了立國之本的農業改 革,這些年來大家在農業方面的努力成果,也是一件大奇蹟。台灣的農業,目前幾乎沒有新事可談,也許老農年金的議題會更引人注意些,只可惜這並不是發展農業 之道,也不是解決農業之法。大家都知道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偏偏政治人物都選擇給魚的策略。

說到農業,因受先天性的限制,要創造奇蹟談何 容易!若要全盤細說創造的過程及內涵也不簡單。只是我們畢生只從事於農業機械化一項工作,所以也只能談談農業機械化所創造的傳奇了。試想當我們年輕時,台 灣農村依賴四十多萬頭耕牛,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從事於農耕;而今都屆退休,台灣農田上已看不到耕牛,在農業方面勞動的人已降至百分之九左右,所有農耕作業 幾乎被農機替代。就這樣,僅一世代的時間達成如此全面農業機械化的國家,古今中外恐難舉出第二個例子了吧。

最近常常看到政治人物下海表演插秧的情節,不覺可笑。當今的農民更會笑說:「是什麼時代了,還來表演這套把戱,我們已經全部使用插秧機插秧了,怎會仍然手把青秧插滿田呢?」政治人物活在從前的年歲裡,要把農人當白痴,要他們看到我們從前在農業的成就也難。

2.2農業機械化前鋒-耕耘機


民國四十年代應是戰後及國府退居台灣的紊亂時期,民生凋疲,百業待興,農業方面也唯有力圖精耕增產一途。當年台灣有40多萬頭耕牛,而耕地面積有 87萬多公頃,平均每頭耕牛要負擔2公頃耕地。如以役牛總數的三分之二估算,每頭平均要負擔三公頃多的耕地。三公頃看起來不多,對一頭牲畜而言負擔重而且 容易誤農時,影響農事生產,更不談虐待動物的問題。在維持精耕的情況下,仍然必須適時補充畜力。所以政府於四十二年間曾研訂第一期台灣經濟建設計畫時,其 中一案是補充耕牛十萬頭。但牲畜不能由工廠製造,補充不易,而且需要餵養飼料,此一計畫乃無疾而終。其第二案為引進機械動力,這是往前看,且認為比較可行 的辦法,因此當時的台灣省政府就著手訂定「耕耘機推廣十年計畫」。只是這個計畫只是一個願景,當年政府財源困窘,並無餘力支援。

真正投入 於農業機械化工作的單位,首推中美合作機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JCRR)。這是一個中美共同提撥基金,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聯合組 識,對台灣的農業貢獻厥偉。當時主司農機業務者為馬逢周技正。馬技正原在浙江大學專修農藝,二次大戰後,國府為培養人才考選一批學子赴美研修,馬是其中的 一位,畢業後回南京的中央農業試驗所服務。因在校修過農具學,投考農機學科就被錄取,成為具有農機專長的第一人。後來馬被派往美國萬國農機公司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研習一年,回國後投入農復會。民國三十八年隨該會由大陸來台,乃在台灣開始負責推動農機業務。馬工作十二年後,應聘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並 被派往南美玻利維亞,從此離開農機崗位。


牛犁作業(資料來源:池上農會)

馬任職農復會第二年開始研提「台灣農機具之調查研究計畫」,委台大農工系農機組高阪知武教授主持,由楊景文助教(第二屆台大畢業生,不久赴美)及 張振經先生協助計畫之執行。該計畫報告書有中文(手寫貼照片)和英文(精美印刷數百頁,由JCRR出版)兩版本,部份仍然留在同仁手中,只惜均已成孤本, 後來農機中心有重新翻印。該報告所載之當時農機具,無疑是一部農機寶典。

有這項引進農機的經驗,馬技正再度研提引進國外農機計畫,由美國 引進七台園圃式曳引機(GARDEN TRACTOR),並交由農業試驗改良場所試用。不過可能水土不服或經驗不足,推廣失敗。不久,鑑於日本引進美國改 良的快樂農夫(MERRY TILLER)耕耘機試用成功,乃再嘗試由日本引進十三台該型機種及其附屬的雙向犁和「而」字耙。這是一個簡單的耕耘機,當時 被稱為美利牌或快樂農夫牌耕耘機,一般農民則管它叫「鐵牛」,鐵牛之名自此開始。這十三台美利耕耘機後來贈送給各地農業試驗改良場所進行田間試驗。

2.3農機人員之培育

在 馬技正的領導下,台灣由引進耕耘機揭開農業機械化的序幕。他認為要推展農機,還是要積極培養人才,這個想法也中規中矩。當年台大是培養農機高級人才的重 鎮,雖然興大農學院農教系和屏東農專也能訓練一些,惟緩不濟急。為此乃由農復會擬定計畫補助台大開設「農業機械專修班」,調訓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十四人 (包括桃園農校一人)。第一期於四十六年暑期開始,由張建勛主任、高阪教授、張舉珊講師、梁桐助教、黃國彥助教和彭添松講師等人合授。當年六位訓練教師, 加上數位實習助理,構成一個堅強的農機訓練班,班務則由彭添松先生負責。

畢業後,這批學員都成為各場所農機工作的幹部,表現出色。專修班生包括﹕

  • 台東區農改場的湯銀(第一名結訓),
  • 棉麻試驗分所陳梯全(第二名),
  • 台北區農改場林文雄,
  • 農業試驗所林東陽和涂振鑫,
  • 新竹區農改場鄭鎗,
  • 台中區農改場梁榮良(班長),
  • 台南區農改場吳文慈(不幸車禍早逝),
  • 花蓮區農改場蔡界益,
  • 平鎮茶葉試驗分所徐英祥,
  • 種苗繁殖場游祥芳和賀惠生,
  • 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朱仙和,
  • 桃園農校林阿福。

第一期專修班總共十四人畢業。結訓後,成績名列前矛的兩位被選送至日本進一步訓練。一件有趣的往事是當時彭添松先生在學校是佔台大農場技士的缺,兼任講 師。這個缺卻一直流傳到現在。彭後來應聘為農工系教職,該缺由陳貽倫接任,陳君改聘為教職後,該缺再由劉昆揚接任,劉復接講師,該缺由賈精石接任至今。

農 復會掌管農機業務的人員也存在有趣的輪迴:馬辭職離台後,其職缺虛懸,農機業務歷經李廣武(當時為助理)、吳維健技正、藍章華技正、蘇昭山技佐等負責或協 助推動,五十四年彭正式轉換跑道回到農復會承接馬留下的空缺。農機專修班的訓練工作仍依原模式繼續進行,先後於五十五年(第二屆)和五十九年(第三屆)由 台大農工系農機組舉辦。現在仍在職於農委會中部辦公室(後改為農糧署)的吳銘湖(第二屆)、林明仁(第三屆)都以成績名列前矛結業。

第一 屆專修班學員目前幾已退休,由第二、三屆學員承接成為各場所農機試驗改良與推廣工作的主力,但大部份學員都屆退修年齡。由於台灣農業機械化起飛,台大師 資、設備更加提升,訓練也更為紮實。近年來已有少數台大、興大、農專等正科畢業生參加各場所農機工作陣容,其中專修班學員的貢獻仍不能忽視。為留下完整記 錄,茲將第二、三期學員名單列出如下﹕

第二屆(五十五年班)﹕
  • 吳銘湖(農林廳),
  • 黃咸熙(新竹場),
  • 陳清肇和陳川淵(台中場),
  • 楊敏雄(台南場嘉義分場),
  • 王明茂和鄭士藻(高雄場),
  • 莊再傳(花蓮場),
  • 羅澤生(台東場),
  • 陳盈孔、張健夫和陳永盛(茶試所及分所),
  • 林金墩(嘉義分所),
  • 劉俊吉(種苗場),
  • 盧忠雄(棉試所),
  • 黃清良(菸試所),
  • 彭炳戊(畜試所恆春分所),
  • 翁贊旺和廖盛造(新竹縣府),
  • 吳文宗(湖口鄉農會)。

第三屆(五十九年班)﹕
  • 林明仁(農林廳),
  • 謝森明(新竹場),
  • 林松欽(台中場),
  • 林珍田和游勝秀(台南場),
  • 吳一雄(高雄場),
  • 周廷弘(農試所),
  • 張清勤(嘉義分所),
  • 李隆麟(鳳山分所),
  • 林六喬(茶改場),
  • 謝建家和李元凱(種苗場),
  • 李忠田(棉試所),
  • 黃金雄(畜試所),
  • 石昭獻(菸試所)。

除專修班訓練外,對於耕耘機之維修,當時也研提一般短期訓練班計畫。其中多委由省農會之天母農民訓練所調訓。當時主要的農機講師除彭添松外,尚有 農業試驗所的鄔清標(不幸早逝多年)、吳漢筠等。吳當時為美化牌耕耘機工廠的工程師,後任農機研發中心工程師,現已過世。吳君畢業於宜蘭農校,早年農校並 無機械課程,他完全獨自自修而無師自通。多年來他自行畫圖、設計耕耘機、中耕管理機、柴油和汽油引擎以及其他農機具,在當今台灣農機界無人能出其右。吳君 後來自創農機設計公司,任職於農機中心時,更擔任輔導許多農機工廠技術升級,貢獻良多。

沒有留言: